摘要:
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的主体是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部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却不太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现在的人才不仅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新兴的拓展训练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它以体能活动为导引,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拓展心胸、拓展品格、拓展意志为宗旨,以完善人格为目的。实践证明,拓展训练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 素质教育; 拓展训练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严峻课题。当今的社会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根据市场调查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作为企业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智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情商和创新素质,他们不仅要能承受各种压力,还必须能团结和组织一个团队去完成既定的目标。目前,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还有一定的脱节,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合作、沟通、团队等素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
高校教学改革和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就要求有新的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来适应改革的需要,社会上所存在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这就需要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它是借助于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成果,针对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特点设计出来的一种课程模式。拓展训练是一种在模拟或自然的环境下,让学员体验经过设计的活动项目,接受个人潜力激发和团队凝聚力的挑战,并从中分享得到相关理论的一种课程。
一、拓展训练的发展现状
1.拓展训练的起源
目前,Qutward Bound(以下简称OB)一词被认为是拓展训练的最早起源。二次大战期间,英国在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潜艇的袭击,很多船只由于受到攻击而沉没。大批船员落水,部分船员溺死在海水中,但也有少数人员漂流到一些孤岛上去,这些少数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磨难后得到救援。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得到救援的人当中大多并不是身体强壮的年轻水手,而是年纪较大的老水手。经过研究,专家们终于找到了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当灾难来临时,决定你是否能存活下来的不仅是你的体能,更多的是依靠心理素质。年纪较大的水手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有坚定的生存信念和强烈的求生欲望,所以最终幸存下来。而年轻的水手们在面对灾难时,精神沮丧导致了心理防线的全面崩溃,最终导致死亡。
2.国外拓展训练研究现状
OB促成了户外体验式教育这一领域的兴起,也成为中国的体验式教育和拓展训练兴起的根源。现代意义上的拓展培训机构开始于英国,但真正兴盛是在美洲、加拿大,在其他国家地区发展较晚,到现在也只有十来年的时间。由于拓展训练适应了时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因此成为趋之若鹜的素质教育新时尚。总部设在英国的拓展培训学校已在全球五大洲设立了四十多所分校,受训人员包括学生、家长、教师、企业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
在国外,许多国家的体育教育都开设了拓展训练的课程,在美国的体育课程中就有拓展训练的高空项目,比如断桥、天梯、独木桥和空中单杠等,他们在教学中的信任背摔、攀岩等项目其实也是拓展训练的常见项目。在日本,野外生存的能力被视做青少年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把拓展训练以不同的方式引进到学校教育中。
综上所述,拓展训练的发展是伴随着相关组织的成立,从最早的户外冒险学校模式,逐渐融入到学校的一般课程,并加入了其他的元素。
3.拓展训练在国内发展和研究现状
1970年,中国香港成立了香港外展训练学校,这是中国加入的第一个国际性专业培训机构。1995年,北京人众人拓展训练公司创办的北京拓展训练学校是内地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最早的培训机构。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已经有了专业且呈规模的拓展公司,包括培训学校、户外运动俱乐部、管理咨询公司等已超过千余家。中国从事拓展培训的机构基本是企业性质,大多以管理咨询公司形式出现,训练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在职员工。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高校体育也在不断引入新课程体系。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设了“野外生存体验”公选课;2002年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的首次全国大学生野外生存与生活实验课题相当成功,于是高校野外生存课程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起来。
经过“户外拓展训练”的同学在择业选择中更加理智、从容、自信。普通高校教育中增加拓展训练内容对大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环境具有现实意义。随着拓展训练在国内的发展,高校课程引入拓展训练己经成为必然。
二、拓展训练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是中国立足于世界、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坚强毅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说,就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不断增强。这种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的价值理想相吻合,是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与在更大范围上的社会化相互融合。传统的教育方式很难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拓展训练课程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两大课程目标的影响上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拓展高校课程,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这是时代的需要。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工作者将成为社会的主力军。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指出,知识工作者是天生的团队工作者,知识工作者的特点就是高度的合作性和协调性,知识工作者若没有合作和协调精神,其工作就会变得有效率而没有结果。作为未来的知识工作者不仅要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的品质、创新能力、诚信品质以及承担风险、面对挑战的信心。
在当今中国,独生子女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主体,他们成长在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期。由于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的双重挤压,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着急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征。他们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我为人人”的理念,在巨大的学业和生活的压力下暴露出一些心理问题。拓展训练课程不仅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最重要的是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和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沟通和社交能力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拓展训练汲取了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领导学、教育学等多门现代学科的理论,并将其融入到每个项目和各个环节中,在内容设置和训练形式上独树一帜,弥补了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与不足,开辟了素质教育的新领域,对实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拓展训练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重视拓展训练的应用
拓展训练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拓展训练按照体验式学习的学习模式基本分成四个阶段:经历——解释——归纳——应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关键在于体验过程,重点在于学生进行归纳和彼此之间的交流,即常说的分享。调查结果表明,拓展训练分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程度认为非常重要的占83%,重要的占15%,由此可见,分享总结是重中之重。高校教师应该重视拓展训练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训练。笔者曾经和学生们共同参与了一次为期一天的拓展训练,感觉学生们热情高涨,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很投入。在小组讨论分享的过程中,大家都很有感触,结合实际生活谈了很多感想。因此,师生共同参与其中,使学生们更加重视训练的意义。
2.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需要借鉴社会拓展训练课程的完整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高校的课程体系。拓展训练的起源是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和生存技能,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领域,发展至今已经有它自己独特的课程设计,这些课程设计的总思路是以体能活动为引导,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高校自身条件来制定拓展训练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选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拓展训练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在课程设置时,拓展训练的个人项目要求充分发挥心理上的潜力,经受一定考验,最大限度地完成活动指标。集体项目则要求全体成员共同建立良好的团体气氛,以相互理解、信任、协作、融洽和默契来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达到活动目的。
3.创新拓展训练的形式
拓展项目的灵活性较大,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课程内容,拓展项目创新可以参考以下原则:
设计的训练内容应具有非常规性。所谓非常规性动作就是不符合人们日常动作习惯的动作,如手倒立等,会使训练对象产生恐惧、刺激的感觉,从而对训练对象的勇敢精神和自信心发展产生影响。如“拓展练习”中“向后背摔”等。
创设合作情景。拓展训练多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这种群体多向性的人际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在创编拓展训练内容时,对训练者提出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动作的要求,创设合作练习的情景,可以有效提高训练的合作度。
变换训练形式。人们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容易产生探求的欲望,兴趣可以使练习者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涨,产生愉悦的心情。如队列队形练习中的队形变换、徒手操的动作、游戏的规则等。
增加情景暗示。有些拓展训练只要增加一些情景暗示,就会使训练者充满兴趣或产生某种新奇感觉,从而使训练更为惊险刺激。如进行攀天梯或互助攀岩以及在平梯上作悬垂行进等内容的训练时,训练者暗示训练对象现在是在通过万丈深渊,训练所具有的心理负荷会有所提高。
4.增加高校体育拓展的训练形式
增加拓展训练的开设形式,可将拓展训练作为体育专业必修课进行师资培养,还可以作为体育专业选修课、公共体育选项课,也可以将拓展训练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内容之一。
我国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被学生认为是单调且没有创意的。学生在课程上不能够分的表现自己,单一的课程教学如田径、体操、球类项目等体育课程,不仅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也难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设课程教学的要求。拓展训练课程目的之一就是让体育回归自然,打破过去体育课教学简单的“教”,置换以学生通过各种拓展项目主动地在体验中“学”,使学生学习各种技能,用“生活的体育”导引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达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的要求。
5.建立拓展师资的培养体系
拓展训练课程师资培养体系的建立,是决定拓展训练课程开展的关键。高校资源与社会力量结合进行师资的培养,一方面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为社会拓展训练提供师资保障的同时,也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出了另一个方向。
6.充分挖掘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资源
高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在设备添置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拓展训练资源。可以利用学校场地资源开发建设一些拓展训练项目设施,甚至建造攀岩墙、高空组合架等。同时,高校与社会拓展训练资源的整合,可以有力地推进拓展训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