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最近接受了袁莉的专访,就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演变、政商关系和怎样做一个为社会所接受的有钱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采访实录节选。为简洁起见,内容进行了编辑。
10年后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袁:为什么中国人30岁之前要买房?
冯:这是个文化问题,因为要结婚啊。在中国,结婚的女孩子要是没房,家长不干,所以我们说是未婚女青年在决定房子问题。这个问题,再过10年会自然解决,根本不用嚷嚷。为什么呢?10年后人口开始减少,比如80后的父母去世后,房子多了,父母各一套,一共三套房子。所以我一直在讲,政府有两件事要办,一个是青春期脸上长痘痘,他不是病,25岁一过,脸就光滑了,就没事了;另一个是,如果你把它当成病,拿刀去治,越治越坏,反而不好了。我们现在的病都是青春期的病,不用管它,10年后,房子多了,房价会一路往下跌,你嚷嚷什么。
袁:您认为中国的房价10年后会跌?
冯:10年后肯定是另外一种游戏了。
与政治家要精神恋爱
袁:您在书里讲到政商关系时,说要“听党的话按政府的要求办”。这个关系怎么平衡呢?
冯:政商关系笼统地讲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讲我们和政策法律的关系,在这方面,我说了这句话:听党的话按政府的要求办。因为没办法啊,是他们发牌,就像在赌场,他是坐庄的,我们是必须听从的。从这个层面,你和他的关系非常简单,不用搞复杂,也不用想,因为在中国就是这样。第二,我们和国有资本的关系,就是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这个关系应该是混合经济,就像我们和泰达的关系。这个政商关系不太困难。第三是企业家和政治家的关系,这个要小心。你既需要政治家和你有一个好的互动,但又不能变成一个互相交易的关系。
袁:就像黄光裕那样?
冯:那样的话就会出状况,所以我们要处理好这三方面的政商关系:和政治家、资本、政策怎么打交道。
袁:和政治家怎么打交道呢?
冯:不和他做交易。和政治家的关系像情人关系最好,而不是嫖娼的关系,不用让他办一次事就给他一次钱。
袁:是两情相悦,没有金钱的关系?
冯;是的,超越了金钱关系。
袁:小三也是情人,你也得给她买房买车啊?
冯:我们不当小三,我们是和政治家精神恋爱。
袁:那政治家为什么要和你们交往呢?
冯:很简单啊,他欣赏你啊,觉得你不错。另外,他透过你了解社会。我们原来和他们就熟,所以没那么复杂。如果我原来和他们不是同学、同事,没有这样的渊源,他们看你就会是另外一种看法。大家是一代人,原来的出处差不多,但是分工不一样,所以有基本的信任。我们和政治家是保持精神恋爱,我们和政治家不上床,跟国有资本要上床。
袁:和国有资本上床有什么好处?
冯:当然有好处了,它有庞大的资源优势,信用好,我们和它们在一起会获得更多的资源,社会舆论,环境上的安全性,有个安全保证。
袁:在中国目前的政商关系里,存在lobby(游说)吗?
冯:现在还没有出现一个自觉和有意识的过程。但是我觉得政协人大代表每年的发言提案带有这么点味道。
在中国做有钱人的难处
袁:为什么中国公众会把私人企业家捐款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冯:这和中国的传统有关。从大陆来说,一百年经历了很多故事,最大的悲哀是所有都归于零,没有任何进步。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父母49年以前是富二代,49年以后变成贫一代,他出生的时候变成了贫二代,等改革开放的时候他又变成了富一代,他的小孩变成了富二代。你看,转了一圈,每一个人都是一穷一富,没有进步。你去看台湾,他们对待富人的态度和咱们非常不一样。不久前在台湾开了一个最贵的百货公司,是一个老板给他双胞胎女儿的礼物,大概相当于人民币15到20亿,报纸上天天说。我问台湾中下层阶级的人怎么看?他说:我要去看看这个百货公司。我说你不恨他吗?他说:不,他命好啊。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台湾的财富积累和差距已经经过几代人了,大家对于现实是习惯了。第二,台湾有宗教。有了宗教,就有自律、恐惧和自我检讨。比如他说命好,这就是自我检讨。在大陆没有宗教,所以就没有恐惧和自律,所以对于别人变好从来都认为是占了自己的便宜。
袁:您喜欢什么教?
冯:我现在什么教都不喜欢,但我希望中国有更多的本土宗教,比如道教,佛教,这些东西政府会比较支持。基督教是外来的,容易和复杂的事儿扯在一起。台湾就是这样,台湾是富一代、富二代,现在是富三代了,没有问题了。大陆永远都是一正一负。
袁:所以在很多中国人的认识里,有钱人在道德上永远是有问题的。您自己作为有钱人,怎么解决这个社会认知的困境?
冯:我最大的工作就是不让自己成为大家眼里的有钱人。
袁:那怎么可能?
冯:就是和别的有钱人不一样。比如多做些公益,少出头,尽量不要有太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习惯。你要变成一个让大家欢迎和接受的先富起来的人。
袁:您不像王石那样经常写博客,不像任志强、潘石屹那样每天(在微博上)发言。您是相对低调些的,为什么呢?
冯:对。(我)尽量不讲眼前的事,我讲未来的事,像真主、上帝那样讲未来的事儿。这样的话,大家可能会更好地接受我,因为如果讲眼前的事情,不是批评、批判,就是赞成。未来的事儿大家都赞成。